福州亭江镇的白眉水库湖畔,有一个安静的小小村落——白眉村,春天来此地欣赏油菜花的游客,不一定能注意到,路边有一家“福建侨批园”,园内藏着福州首个民间侨批博物馆——白眉侨批博物馆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白眉侨批记忆遗产馆位于亭江镇白眉村
一封封侨批,记录奋斗华侨的爱乡情
“我们馆珍藏着2000多封珍贵侨批,目前馆内在展的有400余封。”博物馆的管理人范丹清介绍说。这些侨批来自2008年开始搜集、研究闽粤地区侨批的民间收藏家周小川。
“侨批故事”入选马尾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
亭江镇是著名的侨乡,近代以来,这里有很多人都曾在国外谋生。上世纪90年代,白眉村不少村民在海外打拼,至今仍有许多从这里走出去的华侨。因此,白眉村很适合收藏关于侨批的深厚记忆。
馆内藏有众多海外华侨与故乡亲人的往来书信
“福州话的‘批’就是‘信’的意思,‘侨批’就是海外华侨寄给国内家人的信。”华侨通常也会在写信的同时寄回一些银票,所以“侨批”也被称为“银批”。范丹清介绍,馆内收藏的较早期的侨批主要集中于东南亚,如新加坡、泰国、马来西亚、菲律宾等地。华人劳工向外讨生活,许多人最早是被卖出去的,就是所谓的“卖猪仔”,要忍受非人的工作条件,一点点积攒下血汗钱,再夹入书信,委托同乡捎回给家人。在当地扎下根后,后续主动赴海外的华侨华人,也都辛勤工作,为家人创造着幸福的生活。“那时说福建早期华侨向南洋打拼,主要带着三把刀:菜刀——做厨师、剪刀——做裁缝、剃刀——理发。”范丹清说。
馆内展出的侨批侨信
玻璃展柜中展陈着从民国时期到20世纪90年代的古朴泛黄的侨批,不少笔法苍劲,很具美感。“很多是找人代写的。”穷苦的劳工很多不识字,只能托人代写书信,因此海外的华侨中也发展出代写的业务。
馆内展出的侨批侨信
馆内展出的侨批侨信
“但也有自己写的。”范丹清指向展柜中两封字迹潦草却书写得密密麻麻的侨批,那是白眉村侨胞施文清寄给同乡长辈——时任白眉小学校长的陈景仲的侨批。
华侨从美国寄给时任白眉小学校长陈景仲的书信,信中谈及东西方教育的一些思考
在信中,施文清和家人诉说了自己在国外的生活,懊悔自己儿时的学习不够努力,难以适应英文环境;同时,他也和陈景仲说起他所看见的国内与国外教育的差别,要提升乡人对教育的重视,培养国内的孩子们的自尊与自信心,尊师重道全面发展。随信附上的银票中,他指定其中两万人民币捐助给白眉小学。拼搏华侨对乡邻与下一代的拳拳关爱,跃然纸上。
华侨从美国寄给时任白眉小学校长陈景仲的书信,信中谈及东西方教育的一些思考
侨批经营,为华侨串联思乡之路
满足侨民们寄款回国需求的,通常是当地资金充裕的华人华侨举办的银行与钱庄。这些华侨在当地和国内都有充足的资金,侨民在当地钱庄存入款项后,银票随信寄回国内,收到信的家人就可以此为凭在国内对应分号提取。
亭江镇最有名的钱庄老板是新加坡华侨杨人月。幼时家境贫寒,随父兄到新加坡谋生的他历经艰辛,先后从事过洗碗工、水手、水客(替人走私货物的人)等职业,逐渐积攒起资产,并在1940年开始涉足金融汇兑。他开办的“金铺汇庄”的汇票,出现在许多亭江侨胞的满载思乡之情的侨批中。
杨人月金铺汇庄票据
替侨民们寄信也是一门生意。华侨们的侨批,一开始只是托同乡带给家人,但需要带信的人多了,归国的人们总有忙不过来的时候。“侨批局”应运而生。“最有名的就是漳州的天一批馆。”范丹清说。
天一批馆由旅菲华侨郭有品于1880年(清光绪六年)在家乡漳州府龙溪县二十八都流传社创办,时称“天一批郊”;1892年(清光绪十八年)改称为“天一信局”,并扩大为四个局,设龙溪流传为总局,在厦门、安海、吕宋(菲律宾)均有分局。作为中国规模最大、分布最广、经营时间最长的早期民间侨批局,它寄递了无数华侨的血泪打拼记忆与思乡爱亲之情。
记者手记
很难说,白眉侨批博物馆有什么“镇馆之宝”,因为每纸侨批里,蕴含的都是海外华人华侨对故乡沉甸甸的情谊,对于寄信与收信的双方而言,都是独一无二的珍贵。2013年,“侨批档案”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的《世界记忆名录》。建馆人周小川也希望,通过建立侨批博物馆的方式,能让更多来到白眉村的游客了解华侨当年的生活苦甘,维系当今闽籍华侨的故乡之根,也成为更多人了解侨批的窗口。
编辑:白彩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