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商业化”踌躇百年,人形机器人在“火与冰”中能否渡劫

来源: 云掌财经GPLP犀牛财经

作者:冯庆艳

人形机器人的奇点来了?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素有“硅谷钢铁侠”之称的马斯克,这两年接连不断地,为他的“擎天柱”(英文为Optimus)站台,称未来特斯拉的想象空间,要靠这个身高172cm、体重56.6kg的人形机器人来支撑。

“人形机器人可能是下一个爆发点,”陈友东对GPLP犀牛财经判断,“它更像人,加上通用人工智能的加持,它的应用会越来越广”。陈友东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副教授,此前多年致力于研究机器人技术,他喜欢对任何事物都保持中性看法,这个表达足以展现,他严谨科研态度背后的“兴奋和激动”。

陈友东目前也在研究人形机器人,不过不同于外界那种“人形机器人的iPhone时刻”已经到来的观点,陈友东认为,人形机器人,要走到大规模商业化落地的程度,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。他认为,人形机器人前面还有几道坎儿:算力和算法、成本高企以及关键技术仍待突破等。

人形机器人走到今天,已经有百年历程,这个领域的先行者,也遭遇无休止的技术难关和无底洞式的烧钱,有的选择放弃,有的还在艰难的挣扎之中。

对于坚守者来说,这次能顺利渡劫,走向属于他们的星辰大海吗?

奇点来了?

马斯克对“擎天柱”的站台越来越频繁,最新的消息来自于特斯拉财报D话会议。

当地时间7月19日,马斯克在上述会议上,再披露其人形机器人的最新进展。马斯克说,公司现在已制造了10台“擎天柱”人形机器人,预计明年能在工厂执行有用的任务,并且他正在与脑机团队讨论合作研发机械假肢。

不久前,7月6日,马斯克在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的致辞,更是引发人们对人形机器人的宏大梦想。“机器人与人类的比例是多少?现在来看,这个比例将超过1:1,”马斯克说,“也就是说,全球机器人的数量,会超过人类的数量。”

特斯拉首次公开Optimus 机器人计划,是在2021年8月,2022年10月“擎天柱”原型机亮相,从公开计划到如今,才过去不到两年时间,“擎天柱”便从实验室里走了出来,成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形机器人。

不仅特斯拉跨界到了人形机器人领域,越来越多的实力玩家也在加入。

早于特斯拉发布“擎天柱”,去年8月11日,隔着浩渺的大洋,小米发布了人形仿生机器人CyberOne,又名“铁大”。“铁大”身高达1.77米,重量为52kg。同年,大洋另一端,戴森宣布投资230亿元,预计十年内推出家务人形机器人。

相对于特斯拉、小米、戴森等直接下场者来说,通过投资下场的巨头也不少。

去年,亚马逊产业创新基金下场,投资美国人形机器人企业 Agility Robotics,该公司研发的人形机器人Digit,于2021年已在仓库中得到应用,目前仍在研发迭代中。

三星今年开年第一笔投资,投给了本土人形机器人企业Rainbow Robotics。

紧接着,今年3月,缔造ChatGPT的OpenAI,其旗下OpenAI创业基金投资了挪威机器人制造商1X。

两个月后的5月,有ChatGPT加持,1X出品的EVE,在一场人形机器人比赛中,击败了特斯拉的Optimus机器人。

6月,一家名称为东莞极目机器有限公司的公司注册成功,引发外界关注,因为这家公司由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全资持股。

“人工智能的下一个浪潮,将是‘具身智能(embodiedAI)’”。黄仁勋说。英伟达是被通用人工智能送上市值巅峰的AI芯片巨头,黄仁勋作为其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,在ITFWorld2023半导体大会上提出了上述判断,更助推了这波人形机器人的热潮。

“具身智能”这个概念,首次出现在1950年图灵的论文 ——《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》之中,如今几十年过去了,这个词语再次频繁出现在知名从业者的口中。 “具身智能”指的是,通过创建软硬件结合的智能体,又称“具身AI”。

那么,人形机器人的iPhone时刻到了?“我并不赞同这种说法,”一位关注机器人领域多年的人士如是对GPLP犀牛财经说,“那些证券公司的研究报告,也就那么回事,你只要看看波士顿动力公司的机器人的商业化落地,是什么样子,就有答案了。”

陈友东的感觉是,人形机器人的未来,绝不是一场遥不可及的梦。通用人工智能虽然语言与逻辑能力强大,但没有可以行动的真身,而加持了通用人工智能的人形机器人,不仅有聪明的大脑,还有敏捷的手脚和躯干,其具备了成为一个平台的属性。

“十年之内,如手机、智能汽车一样,人形机器人将成为人们离不开的平台。”陈友东对GPLP犀牛财经说。

火热的另一面

特斯拉这些搅局者的加入,鼓舞了太多的从业者。

因为与这一火爆喧嚣的场景截然不同的是,人形机器人的先行者,比如美国的波士顿动力、日本的本田等公司,此前都因研发人形机器人,遭受了各种波折和坎坷,甚至出现“明星”机器人退役的残酷现实。

令人唏嘘的是,去年3月,本田Asimo正式宣布退役。这个人形机器人自1986年开始研发,经历了14年的技术攻关,终于在2000年诞生,退役前,它也经历了七次迭代。Asimo,这个综合能力曾位列全球人形机器人第一的“明星”,还是倒在了黎明前的黑夜中。

无独有偶,更早一点,2021年软银Pepper机器人已经停产。这是软银集团旗下软银机器人集团推出的机器人产品,Pepper,从2015年上市至停产,走完了它6年的生命周期。

波士顿动力公司的人形机器人之路,也是波折不断。从1992年成立至今,这家公司已经三易其主,先是在2013年被谷歌以30亿美元收购,后又在2017年被日本软银集团接盘,三年之后,其又被软银转手给了韩国现代集团。在一再易主被韩国现代收入囊中之时,身价已经跌至9.21亿美元。

先行者们的波折背后,是似乎永无止境的技术难关和高昂的成本。

麻省理工教授、波士顿动力创始人马克·雷波特曾称,没有经历至少25年潜心研究的机器人产品,不足以商业化。

研发过程的漫长,足以抵消很多跃跃欲试者的狂热。数十年的技术沉淀下,波士顿动力公司研发的平衡控制算法、液压驱动技术等关键技术,促使旗下机器人能力更强,比如BigDog、Atlas双足机器人、Spot Mini等,他们拥有了惊人的运动能力、负重能力以及平衡能力。但这些产品依然没有完全走出实验室,走向大众。

诞生以来,波士顿动力公司开发出大大小小十数款足型机器人。直到三年前的2020年6月,才有一款Spot Mini发售。今年1月,其人形机器人Atlas经过不断迭代拥有了更灵活的手。

“昂贵的玩具”,这是外界对人形机器人难以商业化的形象称呼。除了技术难关待突破,高企的成本阻碍了其商业化。

波士顿动力Atlas的单台成本为200万美元,已退役的本田Asimo单台成本为250万美元,特斯拉的Optimus,成本约在10万美元左右。小米Cyber One单台造价也高达60-70万元。

优必选是我国人形机器人的先行者,2012年诞生至今,有11个年头了。今年1月其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,冲刺我国的“人形机器人第一股”。招股书显示,目前公司已将大型人形机器人Walker的成本降至10万美元以下。2020财年、2021财年及 2022年前九个月,Walker系列产品的收入40万元、890万元及人民币730万元。显然,其商业化收入依然寥寥。

与之相比,投入却是巨大的。根据优必选招股书,2020至2022年前三季度,三年间研发开支累计达12.71亿元,约为同期累计营收的60.8%。

今年5月,马斯克曾在特斯拉股东会上表示,未来人们对人形机器人的需求,可能会达到100亿个甚至更多,远超过对汽车的需求。

马斯克还表示,人形机器人具备一定程度智能化,可以替代体力劳动,有望在3-5年后实现量产,量产后将达到数百万台,其价格可能低于2万美元。

对此,上述长期关注机器人领域的人士对GPLP犀牛财经表示,单台“擎天柱”销售价格降至2万美金,这在目前看来,难度依然很大,能否在3到5年内实现,还是个未知数。

与星辰大海的距离

一个奇怪的现象是,涌入这个领域的新玩家,基本都是跨界而来,比如特斯拉、小米和戴森等,多数从汽车、科技领域跨界来的。原来曾经深耕多年的机器人企业,却显得并不那么激进。

“人形机器人与如今产业链偏成熟的工业机器人,看似是同类,但由于人形机器人在算法、算力和核心零部件上,都有更高的要求,所以对于原来做工业机器人的公司来说,其实也算是跨界了”。陈友东一语中的。

工业机器人的三大核心零部件,分别是控制器、伺服电机和精密减速器,这三者成本的占比分别约为15%、20%、35%,合计达到70%。

经过多年的追赶,陈友东觉得,中国企业的加入,将工业机器人价格降下来太多了。如今的工业机器人,被应用在更多的场景之中。曾经卡脖子的三大核心零部件,也不再是最大的难题。国内在减速机等零部件上,都有了很好的对国外的替代产品。

一位工业机器人集成公司销售人士对GPLP犀牛财经表示,现在工业机器人大的有100多万元的,小的有几万元的,主要一个是规模不一样,再一个是用的核心零部件不一样,国产品牌和国外品牌价位有差别,国产要便宜不少。

核心零部件在人形机器人的成本中占比,依然是大头。人形机器人的成本大致包括三个部分,即动力总成系统(主要包括电池系统、电驱系统等,占总成本比重的60%)、智能感应系统(占20%)、结构件及其他(占20%)。

由于人形机器人要在空间中有高纬度的感知与运动,人形机器人对零部件的性能要求更高。陈友东以减速器为例,工业机器人应用的谐波减速机,就没办法用到人形机器人上。

ChatGPT引发的新一轮的人工智能热潮,能将人形机器人带离商业化困境,走向“具身智能”的星辰大海吗?

不少产业链上的巨头,开始拥抱ChatGPT。今年7月,机器人核心零部件“四大家族”之一的ABB,宣布与微软合作,将GPT-4应用于工业分析等场景。

OpenAI投资的1X近水楼台,开始将其人形机器人EVE,与ChatGPT的能力结合,并且在今年5月一场比赛中小试牛刀,击败了特斯拉的Optimus机器人。

一个医疗机器人公司人士对GPLP犀牛财经透露,他们公司也在紧锣密鼓地与通用人工智能相结合,应用到自己的医疗机器人产品上,“机器人更加智能,这是未来的大趋势。”

不过该人士也表示,据他观察,人形机器人在算力和算法上,面临着比较大的挑战。“算法上的成本比较高昂,OpenAI早前训练ChatGPT很多都是公开免费语料,现在已经不行了,再加上中文语料与英语语料很多地方也不相同。另外算力方面,中国企业面临的挑战更大,AI芯片不仅贵,还买不到”。陈友东也表达了类似观点。

面对老龄化加剧、劳动力日渐短缺的社会现象,人形机器人未来的想象空间依然很大。

陈友东看到,马斯克推出的“擎天柱”手部动作非常灵活,这可以应用到有些生产线上,工业机器人做不了的工种。

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未来不止限于家务作业、居家照料老人等服务领域,还会涉及办公辅助、商务服务、工业生产线等各种领域。

据麦肯锡报告,到2030年,全球约有4亿个工作岗位将被自动化机器人取代,按20%渗透率测算,全球仅人形机器人的市场空间,就高达12万亿元-16万亿元。

玫瑰与荆棘并存,是人形机器人的现实。本田Asimo曾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类人机器人,他不仅能跟日本知名男团一起表演,还接待过总统,他会跑步、单腿跳跃、上下阶梯、踢足球,还会开瓶倒茶倒水,但他还是死在了黎明前的黑夜之中。

人形机器人,如果无法摘掉“昂贵的玩具”的标签,未来之路依然会诸多坎坷。

相关新闻